document.write('
')
1、1950年2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所屬農林水利部分開,組成長江水利委員會,直屬中央水利部,會址駐漢口,主任為林一山。會內設測驗處,下設水文科,主管全江水文測驗工作。1954年,撤銷測驗處,另成立水文處及測量總隊。
2、1950年,長委測驗處組織力量對長江干流李莊~巫山河段歷史洪水進行調查,查到1870~1949年間11個大水年份的洪水資料。同時,為了解各水文站1931年、1935年、1949年洪水位,對宜都至大通河段歷史洪水進行調查,查到洪水點據59處。1954年該會還對漢江干流白河至襄陽河段的歷史洪水進行調查,共調查接測洪水痕跡300余處。同期,調查長江干流沙市、武漢河段歷史洪水,查到1560~1935年間五個大水年份的洪水點據16處。
3、1953年2月21日,長委主任林一山向毛澤東主席匯報長江流域規劃時,毛主席說:“要馴服這條大江,一定要認真研究長江的水文資料,你們研究得怎么樣?”又問“長江流域的氣象特點是什么?暴雨區的分布怎么樣”?“長江水災成因,主要是什么”?林一山都一一作了回答。
4、1953年9月,長委第一次組織歷史洪水調查隊,施工報道,對漢江上、中游進行洪水調查。經過查勘訪問,查到了1583年洪水的碑刻。根據洪水痕跡調查測量和流量估算分析,確定該次洪水頻率為0.26%,為漢江流域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據。
5、1953年9月27日,長辦重慶水文總站在嘉陵江干流北碚水文站建成長江第一座岸上操作的大型機動水文測驗纜道。
6、1957年7月,長辦水文處在武漢試驗成功無線測流器(用一條懸索傳輸流速儀信號)。1958年3月,水利部水文局委托長辦水文處在武漢舉辦學習班向全國推廣這一技術。全國各?。▍^、市)和各流域的水文部門均派人參加。1959年,此項成果曾作為技術交流項目提供給蘇聯。
7、1958年7月,長辦荊江河床實驗站技術員韓其為在南京觀測隊協作下,運用航空上的遠讀磁羅盤,試制成一部新型自動同步流向儀,被命名為“長江58型流向儀”。經初步鑒定,其觀測精度已達國際水平。同年10月15日,為了獎勵韓其為這項創造,蘇聯電站部代表團團長巴連柯在北京向他授予獎章和獎狀。
8、1958年7、8月,長辦林一山主任在武漢向毛澤東主席匯報了長江泥沙及三峽水庫壽命問題。當談到三峽入庫泥沙每年約5億噸,約200年水庫可能淤滿時,毛主席沉思后說:“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只兩百年太少了?!敝赋鲆芯克畮扉L期利用問題。毛主席在武漢期間,還參觀了長辦研制的新回聲測深儀和其他技術革新成果。
9、1958年,長辦在唐河建成祁儀徑流實驗站。建站目的和任務為:暴雨徑流關系的觀測研究;降雨徑流形成的物理過程的實驗研究;人類活動對降雨徑流影響的觀測研究;小河、溪溝測驗方法及工具的研究,為大規模發展小河觀測積累經驗。該站于1971年1月撤銷。
10、1959年2月,長辦水文處成立凱江水利化觀測隊,隊部設于四川綿陽專區農水局內,由重慶水文總站領導。觀測站點在長辦主持下,由水科院水文所、華東水利學院、四川省水文總站先后多次共同查勘選定。實驗區采取“大區套小區、小區套單項”的布站原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總控制面積上,建有5個徑流場,23個測流堰槽,46處水尺,68處地下水觀測點,12處測流斷面,60處雨量點,2處氣象場和1個水面蒸發池等。當時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徑流實驗基地,后改稱凱江徑流實驗站。該站于1971年1月撤銷。
11、1960年5月11~21日,長辦水文測驗處在湖北沙市荊州實驗站召開全江水文技術革命沙市現場會議,全國各?。▍^、市)和流域機構的水文部門的水文部門共30多個單位參加。水電部水文局副局長王子平參加了會議。會議交流了經驗,評選了先進,還以“趕廟會”的形式,邊參觀邊討論,對全江水文革新產品進行了配套和鑒定。
12、1962年6月26日晚,長辦在漢口的新辦公大樓西頭發生倒塌事故。經分析,系由地下室長期存放的汽油桶放出的汽油蒸汽爆炸所致。該處存放的全部水文檔案資料、水文原始記載簿和水文年鑒等經搶救清理后,損失仍較嚴重。7月17日長辦將損失情況和繼續補救措施等報告水電部。出事后,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傳達毛主席指示:水文資料復制3份,存放各地保管,一防止毀壞,二備戰措施。
13、1966年4月2日,為興建三峽樞紐提供研究資料,長辦水文處通知所屬重慶水文總站、漢口實驗站、宜昌及寸灘水文站等單位迅速開展卵石推移質測驗工作,以測定卵石是否通過三峽。4月20日成立寸灘卵石推移質試驗組,以器測法為主,坑測法、標記法也同時進行,坑測法的測坑計有4個,在長江三峽的銅鑼峽,于8月8日投放了32顆鈷60標記卵石,1967年1月7日在三峽出口處的宜昌水文站僅找到1顆。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