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江堰經歷古代水利工程了大地震古代水利工程的洗禮而巋然不動古代水利工程,我們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與精湛。與都江堰齊名的它山堰、鄭國渠、靈渠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下面做簡單介紹,以展示和
江堰經歷古代水利工程了大地震古代水利工程的洗禮而巋然不動古代水利工程,我們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與精湛。與都江堰齊名的它山堰、鄭國渠、靈渠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下面做簡單介紹,以展示和記錄這四項中國建筑史上古代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側它山、廟山之間的樟溪與鄞江相接處,由當時著名的水利家王元暐主持興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古時的樟溪因為河床較淺,在多雨季節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經常泛濫成災,而無雨季節時又容易干涸,并且有海水倒灌,咸潮侵蝕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減輕水害。
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筑,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筑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干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歷經洪水沖擊,仍基本完好,施工安全,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它山堰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首位于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嵯峨地形特點是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分支灌溉。
鄭國渠首的兩個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開鑿。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創。
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這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
靈渠
靈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陜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p>
靈渠歷史悠久,施工安全,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后,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于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區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創建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采用無壩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選擇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余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